比如2018年6月中旬河北省的保定、衡水、邢台等多地出现不同情况的雹灾,共造成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5217公顷(1公顷相当于0.01平方公里),绝收面积49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2.2亿元。
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地表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当这些小冰晶相互碰撞和并合后体积和质量越来越大,当重力超过上升气流的临界值时便会降落下来,此时如果低空气温在零度以上便会形成降雨。
而相对于降雨,冰雹的形成条件要更为苛刻,它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
通常情况下,冰雹的形成与冷暖气流的交汇相遇有关,由于暖空气的密度要比冷空气低一些,因此当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会迅速爬升到冷空气的上层,出现近地面底层温度较低、低层中空温度较高以及底层高空温度较低的“夹心”垂直温度分层。
由于夏季或春夏之交出现积雨云时,顶层上部的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降到零下30度甚至更低,也就是说上层云有冰晶组成,下层云中含有过冷水滴,再往下还有0度以上含有大量水滴的温暖层,这些冰晶在降落过程中需要穿过冷水滴层,水在冰晶表面附着冻结成为了白色冰雹,这些白色冰雹继续降落并穿过含有水滴的温暖层,水滴再次附着并冻结在雹的表面使它体积和质量变大,而由于冰雹在穿过不同的温度层时体积和质量均有所加大,上升气流无法承担其重量就会直接向地表坠落。
总结
冰雹夏季或春夏之交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每年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灾发生,给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加强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以及加大雹灾的应急机制的宣传和培训,使雹灾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是尽管冰雹的“杀伤力”较大,它的形成条件却是十分苛刻的,必须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才有可能形成,即在近地面中低层形成了冷空气-暖空气-冷空气的垂直“夹心”温度分层,如果对流较弱则会形成较大的雨滴而不会形成冰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