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能力就连曹操也顾忌,说“狮儿难与争锋!”
到袁术称帝,孙策果断去信划清界限。曹操也趁机拉拢,加封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吴国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放弃传国玉玺借兵迅速扩大地盘,趁袁术称帝果断自立,这些事情绝不是仅仅一个“勇猛刚毅”就能做到的。
他的胸怀大志,他非同寻常的眼光和韬略,他的励精图治、苦心经营,知人善用和超强的领导力,开启了东吴的强盛之路。
他临死之际为维护孙氏政权的长治久安采取的系列重大举措,更加说明,其政治谋略和气度胸襟丝毫不逊于军事才能。
比如:
把江东交付给弟弟而不是像历代帝王传给自己的儿子;
三个弟弟中,不选勇猛最像自己的三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当下的形势下单凭武力无法图谋霸业,而选“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的孙权;
挑选周瑜和张昭为孙权的左膀右臂(“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周、张力挺下,年仅18岁的孙权慢慢站稳脚跟,东吴也走上了持续壮大之路,最终三分天下。
从16岁父亲去世到他外出狩猎遇刺重伤,26岁英年早逝,从寄人篱下到一方诸侯再到放眼全国,他的志向、梦想一直都在。
虽有人评价他“轻佻,以至殒身”,但“轻佻”是否必然“殒身”是有待商榷的。曹操还有为张绣婶婶差点送命的时候呢!所以,他勇猛刚毅却不是无脑莽夫,杀于吉自然也如此。
了解了孙策是这样一个心怀大志、深谋远虑的人,再看他为什么非杀于吉,就简单多了。
作为一个江西(古之江西即江以西)起家的将领,他统帅江东(今之江南)虽然民众基础不错,“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但在本地很多士族人看来难免有“入侵”嫌疑,不然许贡也不会试图密奏汉帝举报他了。
他从无到有建立的霸业面临的是一个初建不稳,存在巨大潜在威胁的局面。
许贡的密信当然没送出去,因此送了命。而孙策也因此被其门客记恨,一次外出狩猎落下随从,中了毒箭。
《三国演义》里的描述是,虽负伤,但静养了几个月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不幸的是于吉成了他的第二个许贡,----虽非主动加害孙策,孙策却因他而亡,----怒火攻心,引发箭疮毒发而亡。
于吉是个道士。
无论三国志的裴注还是演义里的描写,他都是那种近乎于神人或是妖人的地步。他建立了许多道场,聚集众人,在一起烧香、诵经,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并且制作一些符水为百姓看病,效果都很灵验,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百姓都信奉于吉。
孙策起初并不在意。《三国演义》里,一开始他更多是从反对神仙法术的角度,亲手扯掉了家里到处贴满的灵符。
但一次,孙策在城门楼上聚集众将,大宴宾客,于吉穿着道袍经过城门,竟然有很多人不经请示,离座观望。
此时的他虽生气也还是极力克制的。待派人将于吉抓来,下至民众上至其部将,都变得激动,纷纷跪地求情,甚至请出了其母吴夫人。
据说,一些信奉于吉的将领还联名上书,请求赦免于吉。没想到孙策看了联名信后更加火大。
他曾对吴太夫人吐露心声:“于吉乃是妖道,擅长蛊惑人心。军中法纪森严,可一些将领见到于吉之后竟然不在顾念君臣礼仪,抛下儿子去拜谒于吉。像这样的人,怎能不杀?”
是啊,上上下下对于吉的尊崇已经远远超过对孙策的敬畏,个人面子是小,政权的安稳是大。
若于吉振臂一呼,结果如何,真不敢想象。于是,越是求情的人多,孙策的杀心越坚决。
其实,从管理学角度,孙策杀于吉是无可厚非的。
一是黄巾起义的前车之鉴,黄巾军的头领也是靠治病救人的“五斗米教”聚拢的民众,不能不让人顾忌。
二是即使没有黄巾起义,管理的“控制”职能也要求身为东吴老大的他必须做点什么,防患于未然,维护东吴的安定局面和政权的稳定。
但作为新建霸业的外来户,他立足尚且不稳,拉拢安抚未必有用。同时,于吉信徒之众,他又有什么可以给予或交换的呢?
杀,成为必然选择。
说起来,汉末几位有名的道士,比如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戏弄曹操的左慈,还有割据一方的张鲁,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布道方式,结局也各不相同。
于吉以符水治病为幌子,聚集人气,修道诵经。布道的时候,注重走上层路线,争取了孙策帐下许多重要将领。这些做法对于道法的传播非常有利。
可是,剑有两刃。
于吉若非有意为之,真不该忽略世俗权力对宗教的影响。赢了人心,失了君心。而一旦世俗权力遭遇挑战,大概率统治者必将全力反扑,由默许,支持,变成剿杀。
于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周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