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出版历程《白雪遗音》的编者为华广生,字春田,乾隆、嘉庆年间山东历城人,生平事迹不详。根据书中高文德序的记载,华广生约在1797年到1798年间开始蒐录民间俗曲,1804年完成自序,到1828年方才由玉庆堂刊行。全书22万馀字,分四卷710篇,共计蒐罗11种当时流行小曲839首(一说780首),多半为山东民歌。一开始可能因为内容涉及色情猥亵,遭到官府禁止或劈版,所以流传不广。
1925年,郑振铎无意间发现1828年的刻本,从中选出137首交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名为《白雪遗音选》;1930年,汪静之又从中原书中另选出207首,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名为《白雪遗音续选》。从来坊间发行的《白雪遗音》,多为郑、汪选本的合辑。仅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有出版全本的《白雪遗音》,但已非1828年的刻版。
内容《白雪遗音》原书共四卷,各卷内容如下:
首卷• 目录
• 序文五篇(依序为:高文德、常瑞泉、陈燕、吴淳、华广生)
• 华广生拟作〈马头调‧借书人〉一首
• 「马头调带把」工尺谱
• 马头调带把 211首
• 岭儿调 34首
卷二• 马头调 304首
• 满江红 21首
• 银纽丝 8首
卷三• 剪靛花 35首
• 起字呀呀哟 35首
• 八角鼓 49首
• 南词 110首
• 小郎儿 4首
• 九连环 1首
• 七香车 1首
卷四• 南词
• 弹词:《玉蜻蜓》中九回
本卷共计33篇。
格律《白雪遗音》收录的俗曲中,约有40种以上的曲牌,通常一个曲牌就是一个曲调,不同作者依调填词。受到散曲的影响,可以填入衬字增加每句的长度,衬字多半加在句首,且不可用在押韵之处。这些衬字在演唱的时候,不会影响该句音乐旋律的长短,衬字越多就得唱得越急促。
若要增加长度,则有「增句」、「带尾」、「带把」三种方式。增句指在句中重覆某段旋律,但不改动句式,一般而言,会在增加的句子前加上虚腔。带尾则是以重覆末句句式的方法来补足文意。带把即「带白」,是在两人合唱时,合音者在曲子句式的中间插入额外的文句,这些文句仍有一定曲调,而且必须押韵,通常有补足文意的功用。
当单支曲牌的长度不足以表达内容时,则有「重头」与「牌子曲」两种方式。前者是同一曲牌重覆两次以上完成,在《白雪遗音》中以〈剪靛花〉最常见。后者则是以「曲头-曲中-曲尾」的方式构成套曲,其中曲头与曲尾是以同一个曲牌拆开而成,曲中联缀完整的曲牌而成,联缀的数量不等。
《白雪遗音》中常见的曲牌有:
• 马头调:句式为「七,四、四,三、七,三、七;四、四,三、七,三、七。」每句押韵,一韵到底。码头的调子,盛行于商业往来频繁之处,题材最为广泛。
• 岭头调:又称岭儿调,内容多为思妇怀人或传奇小说故事,句式与〈马头调〉相近,是否为同曲异名,目前尚难定论。
• 满江红:句式为「三、三、四,三、三、四,三、三、五,五、五,三、三、五、(五)」,流行于乾隆年间,但始见于《白雪遗音》。学者傅惜华认为源自南曲正宫过曲。
• 剪靛花:句式为「七、七、五、五」或「七、七、四、四」,三、四句常使用叠句,并在中间加上虚腔「哎哟」。另有俗名剪甸花、剪剪花、靛花开,在妓院颇为流行,内容多言情。由于旋律短,常以「重头」的方式增加变化。
• 起字呀呀呦:常用顶针格贯串,也最常应用于「牌子曲」的首尾,多是文人作品。
• 八角鼓:本曲牌仅录于《白雪遗音》,其曲名由来自满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八角鼓。这类曲词本来是八旗子弟闲暇时自娱的,因士兵驻守各地而流传至民间,所以有不少出于贵族文士之作,文词极为典雅,不似民间作品。
• 南词:即浙江平湖调,篇幅长,多为叙事诗,内容以白蛇传、珍珠塔、红楼梦等爱情故事为主。
语言风格《白雪遗音》所用语言是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有民歌尖新婉转的特点,多半有主题集中、明确、简洁、单纯这几项要求。为了在传唱时易于让听众了解,所以文词的用字浅易,容易记诵、理解。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之外,也常用夸饰、叠句、叠字、对比的手法加强文字的力量。节奏活泼,有时会带上俚俗谐趣的口吻。
在情绪的表达上,《白雪遗音》的呈现多为真实、赤裸、狂纵的。情歌乐而淫、淫而荡,对于压迫的批判则是哀而怨、怨而怒,与传统文人诗歌强调的「温柔敦厚」大异其趣。而为了让抽象的情感能够更具有感染力,通常会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产生丰富的视觉形象。
在人物的描写上,通常较为单薄,只取最为人所知的故事片段,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色。这是受限于民歌多半篇幅不长、能够铺陈的篇幅有限的缘故。
有别于文人创作以「练字」方式来达到生动的效果,《白雪遗音》中的民歌是以口语化的语气,表现述叙者的性格,所以会看到感叹词、助词以及衬字的大量运用,鲜少套语。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在抄录的过程中,文人可能增添了一些赘字,或是动笔仿作。因此有些歌词会有拗口累赘的情况,可能已非歌词原貌。
题材与乾隆末年刊行的俗曲集《霓裳续谱》相较,《白雪遗音》的内容较为广泛,其实中最多的依然是描述男女情爱的作品,但也像歌咏历史事件、改写小说戏曲故事、描写乡村风物等题材,也为数不少。郑振铎将其分为:小说戏曲里的故事和人物、应景的歌词、游戏文章(如联缀人名、戏名等)、格言式的教训文字、历史上或地方上的故事和案件、引经据典的歌词、情词等几个大类。
这些题材反映了明清社会中,著重人情、反对自宋明理学以来高张的「存天理,去人欲」观念。例如描写男女情事的曲子中,以嘲弄妓女为题材的作品数量大幅减少,大多是以妓女自伤的口吻表达对她们的同情;对于男女相思之情,也多有叙述,包括女子思嫁、未婚男女偷情、已婚者外遇,甚至未婚怀孕等情事,都出现在歌词中。这些「淫词」多半从女性的角度发声,根据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礼教的束缚不仅对俚俗的乡间男女无用,连大家闺秀都可能跨越。有些作品因过于猥亵,郑振铎在选录时甚至「没有勇气去印」。不过,部分作品虽然在内容中大谈情欲,仍要加上道德劝戒的文句,以包装其情欲书写,呈现出通俗文学在面对情欲时,仍有矛盾的心理存在。
晚明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影响了《白雪遗音》中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普通大众为了满足自身对名利的渴望,往往会描写商人逐利、士人追求功名现象,或是歌颂帝王将相的功绩。一般而言,自困顿中发迹而获得成功,或是平定动乱的人物,都会受到曲词的肯定。不过其中所歌咏的历史人物,通常与史实无关,而是依据民间戏曲或小说的形象加以发挥,甚至有时候会有张冠李代的错植发生。据统计,《白雪遗音》中咏人物的曲子,取材最多的小说是《三国演义》,而戏曲则是《西厢记》。其他如《西游记》、《水浒传》、《白蛇传》、《琵琶记》、《牡丹亭》、《红楼梦》等等都有述及。
另一方面,清代的情欲美学特色在批判。承袭了传统诗歌讽谕的精神,在面对假道学的读书人、以道德迫害儿女的父母,或是剥削人民的官吏时,《白雪遗音》中亦可看到许多以同情下位者的观点,对于上位者进行批判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