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说郛卷十五上兀撰
萤雪丛说卷上
无闻,宜乎退缩一头地而莫之为也。自此功名灰念,加以拙于谋利,时复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编,目曰萤雪丛说,宝其实也。虽然,囊萤映雪,岂能照耀方册也哉?于以见其学之笃而志之锐也。此史臣所以美其勤勤若是,姑欲激昂后进云尔。则知今之丛是说者,其亦车胤、孙康之意欤?庆元庚申八月望日,东阳俞成元德漫录。
致字说
先儒解致字,往往不尽。如致中和,天地位焉,郑康成云:致,行之至也。致乐以治心,云:致,深审也。周易略例主心致一也。孔颖达云:致,犹归也。礼器:礼也者,物之致也。郑云:致之言至也,极也。其他诸经往往指为极尽之意。如丧致乎哀而止,见危致命,君子以致命遂志与病则致其忧之类是也。
此皆意有未尽。盖致有尽之意,有取与纳之意。如丧致乎哀而止,见危致命,谓之极尽可也。如致中和、致知之类,则又有取之意焉。吾闻致师者,亦有取之意也。用致夫人,凡春秋以其事致,七十而致事,致为臣而归,则又有纳之意与尽之意。凡此皆难以一字通解也。今人谓招致者,亦有取意也。
檀弓齐谷王姬之丧,当为告,古毒反,声之误也。告,下告上之辞,故误为谷。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
知当为如字之误也。言父母之丧,号哭思慕,知欲父母复反。
忍字说
忍之名一也,而用不同。必有忍,其乃有济,小不忍则乱大谋。此皆圣贤之所谓忍,忍于不善也,所谓吉德也。而世俗之所谓忍,如猜忍、刚忍之类,乃是忍于善而就不善也,所谓凶德也。王导不忍美人之劝酒,恐为见杀,则强为之饮,此则不忍也,正所谓忍于不善而就善也,非吉德而何?王敦之不顾美人之死,而不为之饮,此世俗之所谓忍,忍于善而就不善也,非凶德而何?天之报施,必以其类。观王导、王敦之后,兴衰祸福盖可见矣。然则不忍者,正人之本心。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也。而世俗之所谓忍者,残义害善之本,杀身覆族之由也。项羽为人不忍,虽不能成事,要之良心犹在。伍子胥为人刚戾忍诟,虽能成事,然良心丧失尽矣。子家子曰: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王导能忍事,此皆忍于不善以就善之谓。尝观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家无异议。人问其故,公艺即书忍字以对,亦鉴王敦之得失也。
记史法事几王,历任几官,有何建立,有何献明,何长可录,何此贾挺才
解书诀也。
歌颂君也;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下不忘民也。
此乃尽臣子敬上念下之意也。
元结中兴颂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便不言德,此乃得春秋一字褒贬之意也。夫以歌颂之作,不专为称美设也,多寄意于讥讽。一则有爱君之诚,一则者贬上之意。二者虽若相反,而于措辞立言,各有所主,不得不然。
祭文
前辈尝说北朝致祭皇后文,杨大年捧读,空纸无一字,随自撰曰:
惟灵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
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
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惟尚飨。
仁庙大喜其才敏给,有壮国体。洪忠宣公自岭外徙宜春,没于保昌,张子韶致祭,其文但云:
维某年月日,某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景卢深美其情哀怆,乃过于词。二者体制,大槩相类,要之词意浑含,言语脱俗,此诚仓卒之所难也。
四凶辩人皆知浑敦、穷奇、梼杌、饕餮为四凶,而不知所以谓之四凶者,果何意耶?盖当舜之时,见其罪恶如此,而例以凶徒目之,譬犹兽也,正如今之骂人畜生、禽兽。据山海经载,浑敦、穷奇、梼杌、饕餮,皆兽名也。杜预解经,不知出此,妄以义理释之,无怪他人之不识也。
赋假人名体状题意
往年俞文纬监试,预荐赴省相过,因话赋假人名善体状题意者,莫若武为救世砭剂,云:唐室中兴,赖药师而克济;汉家外患,藉去病以皆除。余尝赋化下犹甄者,欲以陶唐尧舜为一联,使于变时雍,犹埏已埴,风动四方,器不苦窳事也。曾与舍弟硕夫薖昆仲侪辈较量,莫不领略此说。
赋善使事
昔有士人在塲屋间,赋帝王之道出万全,绝无故实,遂问一老先生,答云:只有一举空朔庭,三箭定天山好使,要在人斡旋尔。或谓此事乃人臣,非帝王也,不可用,疑诳之。后于程文中见一举人使得最妙,其说题目甚透,有曰:一举朔庭空,窦宪受成于汉室;三箭天山定,薛侯禀命于唐宗。真所谓九转丹砂,点铁成金者也。
韵学涵泳圣涯诗盖出唐史文艺叙传也。三字皆仄,一字是平,不免以涯字为押。然涯之一字,而见于三韵:五支,鱼奇反;十三佳,宜佳反;九麻,牛加反。谨按韵略及广韵注事先生傅良,
则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日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
诗人警句
同舍李循道举他秋景一联曰:
池藕影疏龟甲冷,井梧凋薄凤毛寒。又张一之举黄元夫诗曰:
苇村风下鸦千点,麦陇天垂月一梳。皆警句。
史臣不载人臣实事
前汉萧何传不言律令。新唐书李邕传无一字及笔札,五代史刘昫传不书修领唐史。
功臣特奏朝请
光武功臣所加,持进朝请。或者谓其官爵止乎如是而已,殊不知春见曰朝,秋见曰请,示欲疏也。盖光武虑诸将功大权重,有以胁势,而或变生肘腋,乃所以远之故也。
试画工形容诗题
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无不向酒家上着工夫。惟一善画,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见得酒家在竹内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果皆中魁选。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亦犹科举之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二者之试,虽下笔有所不同,而于得失之际,只较智与不智而已。
陈同甫议论作文之法
尝见陈同甫亮在太学议论作文之法:经句不全两,史句不全三,不用古人句,只用古大意。若用古入语,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处。至于使事而不为事使,或似使事而不使事,或似不使专而使事,皆是使他事来影带出题意,非直使本事也。若夫布置开阖,首尾该贯,曲折关键,意思常新。若方若圆,若长若短,断自有成模,不可随他规矩尺寸走也。苟自得作文三昧,又非常法所能尽也。
文章活法
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死法专相蹈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毙吾言者,生吾言也,故为活法。
伊川先生尝说中庸鸢飞戾天,须知天上者更有大;鱼跃于渊,须知渊中更有地。会得这个道理,便活泼泼地。
吴处厚常作剪刀赋,第五联对去爪为牺,救汤王之旱岁;断须烧药,活唐帝之功臣。当时屡窜易唐帝上一字不妥帖,因看游鳞,顿悟活字,不觉手舞足蹈。吕居仁尝序江西宗派诗,若言灵均自得之,忽然有入,然后惟意所出,万变不穷,是名活法。杨万里又从而序之,若曰:学者属文,当悟活法。所谓活法者,要当优游厌饫,是皆有得于活法也如此。吁!有胸中之活法,蒙于伊川之说得之;有纸上之活法,蒙于处厚、居仁、万里之说得之。
注题目出处
印书笺题,本为晚学设也,不为无益。然而所试诗赋题目,或出经史、传记、注疏、文集、诸子百家,难以徧知。今乃揭示本文,其法亦善矣。
唐时试题,不具出处,如孤竹管赋,满塲不知出周礼,甚可笑也。彼有经义,亦效笺题,果何为也?矧治经人所业专一,若不识出处,缪妄之甚,兹固所当略也。
主文已当缺,然文字节要,今之节书,甚亡谓也。非惟增入注解,又且搀入他说,不胜其繁,初不较其简要紧切为如何,使人易于检阅。若用泛泛如此,何似观正本也。
前辈节书并用,首尾该贯。第一节其紧要,第二节其好句,第三节其故实,繁辞尽削,所以便于灯窗塲屋之用尔。如旧本司马温公亲节通鉴,可观可法。
以论语法言章句戏有官君子
尝见有官君子,皆以举削为虑。晦庵先生尝以法言章句戏之曰:势援,上也;文章,次也;政事义,其次也;咸无焉,为选人。其人大笑。又见浙中官员子弟谒赵守,问及晦翁学术政事孰优,守乃以鲁论篇章答之: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可谓善品题矣。二者之言,虽曰戏谑,亦可助一时之谈笑。
梦见主盟道学
余文起主泮湘潭,尝宿岳麓书院,梦见朱晦翁与张南轩同在郡庠,作意主盟道学。忽伊川、横渠先生从外来,云:
政不须如此,这道理常使得,何恤乎人言?须臾,闻东廊有人诵中庸、大学二篇,觉来鸡唱,遥想二公卫道如此之切。
不责酒过武夷,有一狂者烂醉,詈及屏山先生刘彦冲。次日,修书谢罪,先生不责其过,但于纸尾复之云:
蛇本无影,弓误摇之。
影既无之,公又何疑?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真达者之词也。
不怪炎凉
人之一身,已自有轻重。足履秽恶,则不甚介意。若手一沾污,浣濯无己,岂可怪世情之炎凉也哉?
旧有题汤泉者,最为该理。如云:
比邻三井在山岗,
二井冰寒一井汤。
造化无私犹冷暖,
争教人世不炎凉。
矢鱼于棠
辛酉秋,因如鄱阳,阅三十六家春秋解,若注矢鱼于棠,虽累数说不透,皆以矢为观,非也。使其以矢为观,当时何不直书其事,而乃云云若是,盖有深意存焉。余尝谓矢者,射也,正周礼所谓矢其鱼鳖而食之是也。推而上之,若皋陶矢厥谟,亦射义也。释书者类训直,又非。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乃诗人比喻之辞,故可以云直。若书之矢谟,春秋之矢鱼,皆出于任意而为之,故可以云射。自皋陶有矢谟之说,而后董仲舒有射策之文,君子于此可以意推,不可以例观也。
溺于阴阳陈季陆尝挽刘韬仲诸公同往武夷访晦翁朱先生,偶张体仁与焉。会宴之次,朱、张忘形,交谈风水,曰:如是而为笏山,如是而为靴山。称赏蔡季通无已。季陆遂难云:蔡丈不知世代攻于阴阳,方始学此。晦翁又从而褒誉之:乃祖乃父明于龙脉,季通尤精。季陆复辩之曰:据某所见,尝反此说。若儒者世家,故能成效。若曰者世客,便不足取信于人。何者?公卿宰相皆自其门而出,他人何望焉?周居晦应声曰:他家也出官。出巡官陈曰:譬如烧金炼银之术,父可傅之于子,子可传之于孙,孙何必教外人?古者人皇氏世,人有九头,已无定形,未有百官,已有许多山了,不知何者为笏山,何者为靴山?坐客皆笑,晦翁摇指季陆道:此说不可与蔡丈知。仆亲闻是语,故纪之,以为溺于阴阳者之戒。
人之小名今人生子,妄自尊大,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不以希颜为名,则以望回为名;不以次韩为名,刖以齐愈为名,甚可笑也。古者命名多自贬捐,或曰愚,曰鲁,或曰拙,曰贱,皆取谦抑之义也。如司马氏幼字犬子,至有慕名野狗,何尝择称呼之美哉?尝观进士同年录,江南人习尚机巧,故其小名多是好字,足见自高之心;江北人大体任真,故其小名多非佳字,足见自贬之意。若夫鴈塔之题,当先正名,垂于不朽。
事要有分
一切之事皆要有分。若是无分而欲极力强求,徒然而已。王虚中先生譬如筵席,安排十分,已饮过数巡,忽有亲朋访及,虽欲挽之同坐,奈酒阑歌罢,不可得而相陪,此乃谓之无分。大凡功名、富贵、贫贱、休戚,皆是五行带来,无非分定,安可叹息怨恨于斯耶?不然,晦翁先生何为有随缘安分四字也?
得失有时
人之得失,各自有时,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有朋友于试罢之后,闻望不著,遂欲舍书学剑,无所不至。龙舒王先生举似一绝曰:得则欣欣失则悲,桃红李白各随时。虽然属在东君手,问着东君也不知。萤雪丛说卷下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或问安定先生胡侍郎:何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胡举邵尧夫诗以答之云:
门前路径无令窄,路径窄时无过客。
过客无时路径荒,人间满地生荆棘。
其人默悟
圣人之于天道
陈洪范问艾轩先生、林祭酒:圣人之于天道如何?答云:恰是恁地未悟间。后问魏聘君国录,答云:正如京师人卖床贴,恰用得着。观此二说,其意则一。
学易无大过
圣人之处事与常人不同。常人之庭事多有不及,惟圣人之处事不患不及,秪恐太过。夫子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者,盖欲勉进中年而学洗心退藏之书,则处事得中,断无下及之患。今不曰无不及,而特曰可以无大过者,此圣人谦抑之辞也。中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宁非君子之中庸乎?尝观夫子于三百篇之诗,而断以思无邪之一言,此见夫子得诗之中也。于易则曰无过,于诗则日无邪,是皆一意。
解书
洪内翰景卢主泮三山,以林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凡共稿饫略之可也。惜乎林书不载此说,予故表而出之。
尝见王虚中谈及林少颖、吕伯恭讲究书学,皆有所得,各有所见,学者当详复其为训。若前人解书言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乃谓赦宥其过误者,虽大亦宥之,刑责及特故过,虽小亦刑之。如此则于辞上脱无字,添虽字矣,是其辞己不明也。若失火而延及官库,此过误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若驰马而蹂死小儿,此过误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是其理已不安矣。若命人守果实,拈以小果食之,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若命人守舍而穴窗之小窍以窥其外,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是其理已不安矣。则若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诛,岂圣人之法哉?若曰宥过误则无大者,谓小者则宥,大者则不宥,所以使人警畏,非敢懈怠也。若曰刑特故者则无小者,谓稍大则刑,小者则不刑,所以示吾宽德,非为苛细也。宥过无大,是以见圣人之义;刑故无小,是以儿圣人之仁。
是说盖得于伯氏俞君从。俞梦达平时有得于书学者如此。
解孟子陈季陆常推贾挺才好。先生非惟笔力过人,又且讲授不雷同。且如说孟子,引得杜诗为证,极是明白。若解文王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正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桀纣瑶台琼室,正是君看墙头桃树花,尽是行人眼中血。夫以乌鸟本是可恶之物,而反喜之,桃花本是司喜之物,而反恶是,何也?盖由人情所感而然尔。灵台、瑶台,亦莫不然。
东莱教学者作文之法
东莱先生吕伯恭尝教学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骑,次看春秋,权衡自然,笔力雄朴,格致老成,每每出人一头地。
徐积悟作文之法
节孝先生徐积,因读史记货殖传,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遂悟作文之法。
辩滕王阁序落霞之说
王勃作滕王阁序,中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世率以为警联。然而落霞者,乃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乃野鸭也。野鸭也。见吴獬事始。
赋以一字见工拙
曩者吴叔经
文帝好问,贾生力陈。
金莲烛焕,煌煌汉天子之仪;
在福州考较,出皇极统三德五事赋,魁者破题云:
极有所会,理无或遗。
统三德与五事,贯一中于百为。
季陆先生极喜辟初两句,只嫌第四句不是贯百为于一中,似乎倒置,改贯字作寓,较有意思。尤喜陈舜申三策,第三道策题问屯田,乃先生撰也,最是答得工夫。
此皆二公之警诲也。
诗贵熟读,梁揆叔子解试雕鹗离风尘诗,当时无不击节。都人径说:
雕鹗冲天品,凡禽未易伦。
三秋乘志气,一举离风尘。
或者喜其自喻见志,果超诣上上第。幼尝诵此一篇,已自迅口转过,初不觉其所以妙处。及至暮年,始悟高腾霄凤渚,下睨塞鸿宾,
借渚字对宾无如此之巧,始叹伏不能自巳。
大凡玩古人糟粕,须是字字究竟,句句勘破,方是读书。又要熟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又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应须子自知。
廷对二说,尝见闽中一士人,方领乡举,叨冒过省,廷对有蒙被教盲之说。又见浙中一先生,四举了当,廷对有僻在一隅之说。皆不欲言其名也,都是套笼说话,怕落第五甲也。欲媒试官,把做太学川中人看得数较优,果是使得,验其狡猾如此。后进之士当自奋励,取高第而躐巍科,决在万人头上立,不可效此曹为碌碌计也。千万勉旃。
自悟前身余因以类彰,羊祜自省前身为李氏之子,边镐为谢灵运后身。韦皋既生,一日有一胡僧造其家曰:儿若有喜色。韦氏问之,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后身。因以武侯字之。见宣室志。及观王十朋绝句:石桥未到神先到,日里还同梦里时。僧教我名刘道者,前身曾写石桥碑。石桥乃天台五百尊罗汉洞口也。
今世所以聪明,所以福德,所以不昧本来面目,皆前世有以胎之。不是大修行僧道,便是大有德官员。功成行满,道洽政治,故有如是灭,亦复有如如是生。彼有物托化星辰,降诞神道,出世为我等相者,应见自性如来,岂他人之所能知哉!
天堂地狱
人言天堂高而在上,地狱幽而在下,疑其势之相辽绝也。据某所见,大有不同。盖与人说好事,一切依本分,眼前便是天堂,不必更求之于天上。欺算人物色,教唆人反事,眼前便是地狱,不必更求之于地下。为善即天堂,为恶即地狱。天堂地狱不在乎他,而在乎一念之间,不可有毫发差。
修外功德内功德
人于利济通达者力为之,患难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修此为外功德也。修之勿责人报,
勿希天佑。人若有知,天若有灵,此理当何如哉?人能清心释累,惩忿窒欲,修此为内功德也。修之勿期道胜,
勿希瑞应,
经若不诬,教若不虚,此理当何如哉?
善恶有报
善恶若无报,
乾坤必有私,
此古语也。
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速与来迟,
此古诗也。或者执其为善未必福,为恶未必祸之说,遂以谓善恶莫执无应,妄启轻福远祸之心,果能无应也耶?夫善有善报,善人为善,而天或不以善报,非无报也,盖未报也。恶有恶报恶人为恶,而天或不以恶报,非无报也,盖未报也。所谓未报者,乃其未熟故耳。逮夫熟时,则其报之也,其效如捷。胡不观大藏经云:善若无报,其善未熟,其善熟时,必受其福。恶若无报,其恶未熟,其恶熟时,必授其苦。
心目相乱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是心为眼所乱也。忽因马首见新月,错认蛾眉忆故人,是眼为心所乱也。噫!眼中有心,心中有眼,二者无意于相乱,而不能不相乱也。
责己说
责己不责人,君子也;责人不责己,小人也。小人惟知责人而不知责己,所以多招外谤,盖尝自恕也。人之子弟,或好曙博声色、笼养游猎,一切玩弄,皆自有以诱之,故外得以投之,费用未千百,而生事已二三。为父兄者,当痛责其子弟之不肖而箠楚之,又惩戒之,可也。不此之为,而妄诉他人于官府,冀其悛恶改过,不可也。大凡邻舍孩提或有争竞,不问其是非如何,只是挞其子也,遂免他议。人有书世情二字,并苏秦只是旧苏秦,昔日何疏今日亲之句于座右,责其不情于我,而不知未有可情之势,此所以疏之者何望焉。
秦穆公善悔过,责己不责人。荀子曰:君子责己重以周。此之谓也。
断饮说
房琯以片言取宰相,杨炎以单议悟天子,一言之感人也如此。顷年陈公大卿生平好饮。一日,席上有一同寮举以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而问之。陈曰:酒亦岩墙也。陈因是有闻,遂终其身不饮。何其一言之感人如此。今人或有所溺,而乃谆谆之诲,缕缕之词,勉之不从,何也?盖禁之以所欲,而劝其所不欲,岂遽然惟我是听,而忘其所爱,断然不能投合。不若以节之之说告之,渐令改过可也。大凡谏诤之道,无出于此。
茹蔬说
能为人之所能为,而不能为人所不能为,庸人也。断荤戒酒,饮食菜茹蔬,是人之能为也;割爱妻子,绝念色欲,是人之不能为也。吃菜事魔,正生此患。至于贪财恋色,男女混置,修二会子,说金刚禅,皆幻术也。若夫大可诛者,不飨祀家,先言送诸天堂上也。且人之有身则有父,有父则有祖,四时飨献,示不忘其本也,岂有俗祟而能上天堂也耶?原其趋向,非不慕善,要之邪道缪用其心,所以有禁止之令也。
声律对偶假借用字
天子居丹扆,廷臣献六箴,此省题诗也。白发不愁身外事,六么且听醉中词,此律诗也。二公之所以对者,见之于诗,无非借数而已。周以宗强赋:故苍箓之兴起,始诸姬而阜康。东门种瓜诗:青门无外事,尺地足生涯。二公之所以对者,见于赋诗,无非借数与器而已。诗史以皇眷对紫宸,曲词以清风对红雨,或以青州从事对乌有先生,或以披绵黄雀对通印子鱼,因朱耶之板荡,致赤子之流离,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是皆老于文学,而见于骈四俪六之间者,自然假借使得好,不知脍炙几千万口也。尝记陈季陆应行先生举似作赋之法,用高皇对小白,戒食菰蕈。夏秋月杂菰蕈,皆是恶虫蛇气结成,前后坏人甚多,断不可吃。尔农民何不勤力种菜,四时无缺,何用将性命试此毒物?特此劝谕,莫招后悔。说郛卷十五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