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选择进攻上甘岭并非是为了进一步进攻五圣山,将战线向北大规模推进。他们只是想改变一下这一地段的军事防御态势,以伤亡两、三百人的代价,夺取这两个山头,争取军事上的主动,其作战目的是非常有限的。后来由于初战失利,美韩军付出远远超出伤亡两、三百人的代价,居然没能拿下这两个山头,美军恼羞成怒,不断加大对这两个山头的投入,最终将原计划的一个小仗扩大为伤亡惨重的一个失败的战役。
英文资料对上甘岭的叫法与我们很不同,他们一般不提上甘岭这个词,而是分别将上甘岭的两个部分分别叫”三角形山”(Triangle Hill)和”狙击兵岭”(Sniper Hill)。而中文的资料更多的是将前者叫做598高地而将后者叫做538高地。
这两个山头原来都是无名的山头,后来美军根据598高地的形状起名为”三角形山”.而另外的538高地是因为在阵地上的志愿军有很多的狙击手,先后有近二千名美韩士兵被冷枪毙伤, 它成为美军眼里一个很恐怖的山头,因此得名”狙击兵岭”.后来,在对面的598高地上,也曾有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叫张桃芳,一人毙死毙伤214名美军,成为狙击英雄.
图的右侧的538高地,左面有红字的为598高地的主峰0#.1#,3#阵地,黄继光是在0#阵地前牺牲的,在3#阵地,孤胆英雄胡修道用手榴弹杀死杀伤280名美军,图中598高地山梁上的2#阵地是英雄孙占元冲入敌群引爆炸药包与八名美军同归于尽的地方).
从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集中300门重炮,及飞机坦克对598和538阵地全面进攻,当时,志愿军的防守重点在战线西面的平康谷地,而不是在上甘岭,因此炮兵配备很少,基本上全靠步兵作战,到15日丢失大部分表面阵地,退入坑道,之后再趁夜晚反击,恢复阵地,再被打下来,反复争夺,战况极为惨烈.
这里有一段当年志愿军老战士对战况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斗是多么惨烈:
“说起坑道战,就是像矿洞一样,地底下挖一段涵洞。人躲在里头不怕炮炸,其实坑道战术实际上是因为以前吃美军火力的亏的前线部队总结出来的一套防守战术。
一座山有两面,一面向着敌人一面向着自己,山顶为定点两面都能看到的山顶轮廓叫棱线,敌人火力强大,如果在朝着敌人的那面构筑防守工事的话,往往敌人一顿大炮,工事就全毁了,里面的人也没了,这是流了很多血总结出来的。主阵地设在山的另一面就是朝向自己人的一面。这里定义它为反斜面,然后再利用反斜面阵地防御,有了反斜面阵地敌人直瞄火炮首先就成了摆设。曲射炮打到反斜面的炮弹死角很多。如大岩石下面啊什么的,还要构筑屯兵洞,戴顶盖的壕沟,人员基本不暴露在露天。这一来敌机,敌人炸弹的杀伤就减少的多得多了。反斜面阵地还有一个好处,敌人别想抄后路包围你。如两座山一前一后。以往敌人用炮火压制住前山让你动弹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没办法支援后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后山一占把你后路一断。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条,阵地守不住。现在你想来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飞机也好根本压制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阵地就是面对着后山,你攻后山,那就把你的后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枪口下吧,这叫倒打火,敌人这么干就是找死。现在再想进攻,对敌人来说只有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啃了,拿人来填,我们在棱线上只设几个观察哨,放几个狙击手东一枪西一枪零敲碎打。迫击炮预先测好诸元,敌人大规模进攻。就用反斜面的迫击炮隔着山头猛砸,观察哨修正弹着点。敌人冲到棱线附近了我军隔着棱线就甩手榴弹,人不露头,一片片的甩。你打不着我,我炸得你没处藏没处躲。敌人手榴弹甩过来也没用,我们大部分都在死角猫着呢!就算你攻过了棱线,对不起噩梦刚开始,我主阵地的机枪等着你露头,一打一个准。
听起来好像反斜面坑道阵地无懈可击,其实不然。但是他极大的抵消了敌人的炮火优势,逼着敌人和我们用一样的办法作战-人对人。反斜面阵地的要害在于对棱线的控制,谁占领棱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占领棱线就是刺瞎敌人的眼睛,而我们的眼睛雪亮。如果敌人占领了棱线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击炮一个点一个点的把我们的火力点敲掉,你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他还可以调上来几门直瞄火炮,大口径机枪把你封死在掩体里,敌人的喷火兵,爆破手上来摧毁防御工事。最危险的是如果敌人动作快,而你又丢失了棱线。敌军突然全力扑上来没有预警,敌人炮火过后你没来得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让他把你堵在洞子里那可就太冤了。洞口窄你的兵力无法展开,人家两支枪就把你整连整排封死在洞子里了,然后他的爆破手,喷火兵就又上来整你了。坑道拐个弯或者多几个口他一下子吃不掉你,但是能够耗死你。地下没有补给人能活几天?二战时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打不开的日军洞子直接推土机或爆破填完了事,这就是活埋。所以那时候的主要战斗就是围绕着争夺棱线展开了。但是优势还在我们这一边,大家拼得是人和意志,那就可以说一句,谁怕谁!
争夺棱线的控制权就是用反击部队,反击部队就是一百,几百个人一股的别动队,拼人,双方伤亡都很大。我就是这样带着100多新兵一天夜里摸上去躲在山腰的屯兵洞里头,随着一声哨子响,几颗信号弹,士兵们快速的涌过棱线,咱们的迫击炮这时候也发了疯似的猛砸,突击部队脑袋里就是一个字:”快”,趁着敌人照明弹还没升起来,炮弹还没砸过来。趁着敌人被迫击炮砸蔫了和敌人扭到一起,缠到一起,那伤亡就顾不过来了,一股劲儿猛杀过去再说,新兵们跌跌撞撞跟着老兵,迎着机枪火力往上冲,稍一犹豫就被打倒,你扫吧!打吧!打不死十几秒以后我就冲上来了,到了跟前,手榴弹炸,冲锋枪扫,刺刀挑,铁锹劈,阵地上的韩国兵也不孬,三个五个背对背轮着工兵锹,端着刺刀拼命抵抗,都到了急眼的时候,喊杀声,怪叫声,爆炸声,枪声,惨叫声响成一片。敌人的照明弹一发又一发升起来,惨白惨白的照着这一大片拼死扭打在一起的人群,我们边打边破坏工事,等把敌人都消灭了,毁了阵地也要赶紧撤,天也快亮了。
志愿军迎着子弹和炮火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冲上阵地与敌人近战肉搏,纠缠在一起,使敌人的炮火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在正斜面上,天亮前不撤下去,敌人飞机大炮一炸就没了活路。于是随着一声哨子响,还活着的人就赶紧往回跑。美军的大炮这时候也打过来了,一群人穿过炮火跑回来后一数还剩36个,而棱线那边阵地上的100多韩国兵也被我们基本消灭了,炮渐渐停了,山头那边渐渐传来了伤兵的哭喊声,照明弹还在一颗一颗的升起来,天却是鱼肚白了。突然一整猛烈的机枪声又响了起来。美国大炮马上猛砸了起来。我爬到棱线一处观察点借着照明弹的亮光和朦胧的天色往下一看,是我的一个排长,跪着走来走去在一堆尸体中间端着一挺机枪对着山下往上爬的韩军猛扫。他的身后拖着一段累累赘赘的东西,拖来拖去。仔细一看竟然是他的一条被炸断的小腿。白惨惨的一根骨头看得清清楚楚,炮击炸起的烟雾一会儿就遮天蔽地,弹片乱飞,没人能够走过去把他带回来,虽然这仅仅是一百多米的距离。烟雾中我看见他自己用刺刀把小腿挑下来向着山下扔了出去,然后再次被烟尘笼罩,美国佬的炮不停的砸过来。那机枪声时断时续,最后终于沉寂了......”
这种拉锯式的血腥白刃战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尽管志愿军承受了重大的人员损失,但同时也给美韩军队以极大的杀伤.到10月30日,志愿军集中了133门重炮及当时在世界上火力最猛的多管苏联卡秋莎火箭炮,进行了大反攻,阵地反复易手,直到11月25日稳固地占领了全部阵地,上甘岭战役结束.
现在的军事学家客观的估计,双方的伤亡数字相当,都应在1.6万左右.由于战况极为惨烈,在上甘岭战役中有38位志愿军战士在危急时刻冲入敌群拉响手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4人,他们是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其中胡修道不是烈士,他有一个绝技就是远投手榴弹,又远又准,在11月15日的598高地3#阵地上创造了一人毙伤280名敌军的奇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 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通过电脑模拟得出结论,那就是他们不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他们忘记了,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此时此刻,无以言表。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民族英雄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